首页 > 资讯 > > > 正文
艾君:民间“秋节”之说,是立秋还是中秋呢?
发布时间:2023-08-07 20:58:12   来源:观察网  

“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忙碌四季,在民间也就有“春节”“夏节”“秋节”“冬节”之说--


(相关资料图)

春之耕、秋之收。《荀子.王制》中有“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之说。一年之计在于春,这句话反映了春在一年四季中所占的重要位置,因此敬畏春天,春之大节(以前艾君关于春节与立春相互关系问题,谈过自己看法)即为“春节”。有了春耕夏耘,就要做好秋收工作,勤劳的中国劳动人民为了答谢神祗的护佑而举行一系列仪式和庆祝活动以感恩天地作为“秋报”,这就是“秋节”。这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实用文化的特色——

(秋之获秋之获)

“秋节”之说,立秋还是中秋

艾君/文

一年四季,忙忙碌碌,在我国民间有“春节”“夏节”“秋节”“冬节”之称。中国之大,是文化大国,节日文化丰富多彩、博大精深。所以,也就自然存在一些节日称谓和涵盖内涵之别。对于“秋节”的专指也就存在不同说法:一是立秋为秋节;二是中秋为秋节。

(二十节气运行规律二十节气运行规律)

传统中国是农业国家,许多民间节日的形成往往与“二十四节气”相关联。在《淮南子·天文训》中确定二十四节气的标准,是北斗斗柄的运行方向。北斗斗柄的运行,同月亮、太阳、二十八宿标示的度数相配合,组成了一个古代完整的、科学的历法、天象体系:两维之间,九十一度(也)十六分度之五,而(升)[斗]日行一度,十五日为一节,以生二十四时之变。二十四节气,构成了一个天象、历法、气温、降雨、降雪、物候、农事、音律、干支等的综合体系,成为古代中华民族生存发展,从事农业生产,顺应自然规律,和谐“天人”关系的理论基础。

中国过去长期使用的是农历(也叫阴历、古历、旧历)是以十二个朔望月为一年,其长度和回归年大约相差十一天。用十九年置七个闰月,使其周期和回归年相符。但是,农历的月份与实际季节可能有半个月左右的差异,不利于指导农业生产。现在的“二十四节气”是民国后按阳历推算的。它是一年中十二节气和十二中气的总称,是在—个回归年(用阳历计算的年)中,太阳行经黄道上二十四个特定位置的日期。反映了太阳对地球产生的影响。它是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它不仅在农业生产方面起着指导作用,同时还影响着古人的衣食住行,甚至是文化观念。太阳行经黄道上二十四个特定位置的日期。

立秋在我国民间是二十四节气中比较重要的节气之一。立秋后,我国大部分地区尤其是北方地区天气渐渐转凉,秋作物开始收获,瓜果栗子枣开始上市,过冬小麦也将开始播种,可以说是立秋也预示着一个忙碌的季节的到来,也由此在民间产生了许多民俗事象。有“立秋开头坐一坐,来年春天要挨饿”“七月秋样样收,六月秋样样丢”“秋前北风秋后雨,秋后北风干河底”等农事俗谚。也有“贴秋膘”“啃秋”“咬秋”等民间习俗。这些都集中反映了秋天的到来,对我国农事以及家生活的深刻意义。可以说,在黄河流域,秋与春一样都是个忙碌的季节。

如果说,“立秋”与“立春”一样是一个天象、历法、太阳变化的农事节,那么“中秋节”则与“元宵节”一样,纯是望月寄情、享受生活、祈福未来的民间节日。关于中秋节的内涵我们在上面已经讲过,在此不予重复。

从以上简述可知,以笔者考究看,民间所讲的“春夏秋冬”四个节日都是与“二十四节气”密不可分。二十四节气其“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四季的开始,也自然被古代民间赋予了“春节”“夏节”“秋节”“冬节”之称。而其“二分”(春分、秋分)、“二至”(夏至、冬至)为四季的—半。因此,笔者认为,秋节应该指“立秋”比较科学。

尽管我国民俗学家从人类把我国节日从文化人类学角度,对人类的婚姻家庭、亲属关系、宗教巫术、原始艺术以及民间风俗传说等方面演绎颇多、神化色彩更浓,但笔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实用文化的特色,我国许多民间重要节日的产生都起源于长江与黄河流域,与这些流域或地区的气候季节变化与农事密不可分。这从一年四季与二十四节气,以及一年四季中都有相对重要的节日可见一斑。这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对天地的敬畏和对生存价值的尊重。

节俗是指一个民族或地区的过节习俗,具一定流行范围和流行时间的意识行为。一种民间节俗的形成发展,都自然而然地带有这个时代劳动生活或社会发展的影子。每个时代不同,对节俗所承受的内涵也不尽相同。在时代发展变革中,一些旧俗会伴随时代文明发展需要或延续或摒弃或与新习俗兼容并举或需要积极培育新习俗。

中国之大、民族之多,在这块土地上生活着许多部落、民族,有些民族过中秋节习俗同中有异。(民俗学家、作家艾君2019年1月16日于北京释雅居) 【节选自艾君“我们的节日”系列讲座第六讲《艾君:“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之中秋节》一文,详见《工会博览》杂志2019年26期】

关键词:

推荐内容

Copyright@  2015-2022 华东器材装备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 京ICP备2022016840号-41   联系邮箱:2 913 236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