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 > 正文
收藏保存——属于你的赛博式记忆
发布时间:2023-08-11 17:12:09   来源:哔哩哔哩  


(资料图片)

“我记得我收藏保存过呀”这句话是不是挺耳熟,如果你也自顾自地说过这样的话,不妨我们今天一起来聊聊属于互联网时代下的赛博式记忆。

在此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谷歌效应,即因搜索成本的降低,个体对容易获取的信息产生遗忘,但对其利用网络获取信息的方式方法路径或者途径有着记忆,当个体与互联网之间建立起一种交互时,记忆系统通过这一交互取代了过去个体不得不将信息内化的过程。说人话就是我记得我曾经保存过,但保存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并不知道。互联网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了人们的学习和记忆方式,当人们能在网上找到所需要的信息时,大脑会自动遗忘,同时,当知识的获取也变得十分方便时,人们工作生活也会开始普遍依赖于电子设备等工具,大脑会选择性地遗忘一些基本知识,且会误会自己已掌握这些知识,而收藏夹这一功能的出现加速了这种方式对大众学习和记忆的影响。

怎么样?听起来是不是有一种给自己的大脑外接了一款记忆设备的感觉?只要有互联网便可以随时从自己的收藏夹中获取之前保存过的内容,这样确实很赛博朋克!有优有劣的那种。

读者朋友们大家好,我是乐一兀。多日不见,别来无恙。本文是基于202302期《中国青年研究》杂志<青年群体数字囤积行为的形成机理及其结果效应——基于内部动因视角的分析>。作者:刘天元、贾煜;并辅以相关网络知识点(谷歌效应:Wikipedia、谷歌效应 - MBA智库百科 ()而写作的一篇读后感。工作之余有感而发,随意写写,不妥之处还望海涵。

如题,收藏(数字囤积行为)是现在互联网时代下大多数人都会的一种基操,并以此作为学习工具或知识库来使用,但往往是收藏从未停止、行动从未开始、焦虑遇上摆烂、删除也不果敢。收藏,本应是一个知识积累和自我提升的方式,是一个塑造自我的知识库,但却在大多数情况下变成了限制自我发展,徒增自我损耗的心理焦虑和压力源。本文结合书中所述的观点以及笔者自身经历,整理了一下应对和疏解收藏带来的内耗以及焦虑不安。如果你也对自己的收藏行为感到因不可控带来的心理压力和愧疚,不妨继续阅读下去吧。

首先,我们要明确互联网中的知识和信息是海量的趋于无限的,再配合当下的大数据算法,收藏一个就会有十个在等你,我们无法全部占有,所以要学会分辨,选择优质的内容按需囤积收藏;一方面,出于对学习和工作需要的收藏内容要及时学习消化,一定要吸收收藏的内容而不是记住收藏的途径抑或是位置,而对于娱乐休闲的内容可以学习后及时删除或分享出去。另一方面,对囤积的数字内容学会归纳整理,同时对于许多时候未曾打开或没有必要再学习的内容要当机立断,当断则断(可以每隔一段时间定期查看内容优劣,对于笔者而言,大多数收藏内容往往出于冲动和彼时的不理智而收藏下来的)。

其次,可以设置收藏的上限倒逼自己一定要该删删,该减减,牢牢的将收藏内容和数量控制在一个自己能够接受的范围内,在心理层面获得安全感和掌控感以此缓解过量囤积的内容带来的焦虑和愧疚不安。同时,对于经常需要获取的收藏内容可置顶学习。对于不常需要但又可能随时需要的内容一则是深度学习,全面掌握数字内容中的意义后直接删除;一则是改换其收藏位置,如笔者将其以书面纸稿的形式留在工位办公处,或一个不起眼但自己知道的地方,这个时候就可以合理利用我们的赛博式记忆方法了,当然,不要忘记所放的位置。

最后要学会放过自己,不要陷入对自己的暴政当中。不是说今天这个看似有用的内容明天就一定能在学习和工作中起到关键性和决定性的作用,成功是靠大量的积累而不是一次幸运的“还好,我有收藏”。要时刻保持清醒,不要以为捷径讨巧、信手拈来的内容可以决定你的成败,更不要有“因为某内容没有学习到而导致了我最后失去(错失)机会什么的 ”、“要是我收藏了这个,或许我就不会怎么怎么样的”这种思想。学海无涯,不要如此刻薄的要求自己样样都会,处处不错。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在工作中,所有来自别人的批评都不代表是你的能力不行!

希望以上内容能够带给你些许的帮助,越是这样一个时代越要学会适当地为自己踩“点刹”。我是勇闯彩虹海的乐一兀,拒绝焦虑,拒绝不安,是一位漫游者也是慢游走。

关键词:

推荐内容

Copyright@  2015-2022 华东器材装备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 京ICP备2022016840号-41   联系邮箱:2 913 236 @qq.com